炮机子
时间:2023-12-02 点击:430次
德高民俗博物馆馆藏现代炮机子(鞭炮搓筒机)
在古代,节日或喜庆时,燃烧竹竿爆裂发响,称为“爆竹”,以此驱鬼镇邪。到唐代称“爆竿”,诗人来鹄在《早春》里写道:“新历才将半纸开,小庭犹聚爆竿灰”。大约在唐代,人们发现硝石、硫磺、木炭的混合物点燃时会发生异常强烈的燃烧和爆炸,随后,孙思邈发明了黑火药。宋代在制造火炮、火枪、大炮的同时,也出现了卷纸裹火药的“爆竹”。《武林旧事·岁除》载:“至于爆仗……内藏药线,一连百余不绝”。随后便演化成燃放鞭炮的风俗,“炮匠”也随之产生。炮,俗称“鞭炮”、“花炮”、“炮仗”、“爆竹”、“爆仗”。是用多层纸密裹火药,接以引线,燃放时以火点燃引线引起火药爆炸发声,有单响、两响之分。将许多小炮使用引线、麻线编成长鞭称为鞭炮,一次点燃可长时间爆响。项城民间鞭炮制作始于唐宋,兴于明清。清顺治十六年、乾隆十一年《项城县志·风俗志》中对“元宵放花筒“之事均有记载。民国时,仅项城就有作坊上百家。六七十年代随着爆竹需求量的增大,推动了鞭炮产业的迅速发展。项城县一些社队先后到湖南浏阳学习,引进新技术和革新工具,很快带动了三店、孙店、王明口等炮业生产基地的形成。炮竹的生产一般工序为裁炮纸、卷炮筒、切炮筒、打炮底、糊炮头、装炮药、安炮引、钉炮头、编炮等十多道。炮机子则是卷炮筒的工具,是七十年代技术改革后的新工具。在此之前,卷炮筒(也叫赶炮筒),用的是木质工具叫 “赶板”。赶板的构造是下面一个木质斜面,上面一块在斜面上滑动的木板,两板之间放上裁好的炮纸条且推动上板,纸就在两板之间滚动成炮筒。炮机子的工作原理与赶板相同,所不同的是两板之间是弧形的面,操作时用手拉动上板的移动手柄,轻快省力,工作效率可比赶板提高三至五倍。再说六七十年代,王明口公社的花炮生产基地主要在袁寨村,该村的花炮起源在袁寨村南二里有一个石花园村,明清以至民国期间村民就具有传统的花炮生产技术,一直延续到六七十年代。后来社队企业兴起,袁寨大队就顺势办起了花炮厂,且逐渐形成规模。七十年代末的袁寨花炮厂职工近百人,生产的“春雷炮”,彩色包装,外形美观,燃放时清脆悦耳,很适合在欢庆春节期间燃放,有迎春响雷之意,产品俏销四方,很受消费者青睐。八九十年代农村实行责任制后,袁寨村的家庭花炮厂兴起,遍及农户庭院。村民农忙种田,农闲制作花炮,炮机子成为家庭炮厂的必备工具。《河南日报·农村版》曾以《袁寨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生产花炮致富》为题,作以报道。
由于炮药由传统火药掺进氯酸钾,爆破力增强,生产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,政府和公安部门加强管理,实行生产和销售的许可证制度,使花炮生产走上了安全规范的道路。九十年代国家又规定了爆竹安全生产办法,为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,大部分安全设施和工艺流程不达标的鞭炮加工厂逐渐停产。
德高民俗博物馆征集陈列的这架炮机子,就是当年花炮厂的生产工具,老物件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实用工具价值,却仍然承载着人们对那一段过往的回忆。